物競編號 | 02UY |
---|---|
分子式 | C2H6O2 |
分子量 | 62.07 |
標簽 |
甘醇, 亞乙基二醇, 1,2-ethanediol, Glycol, Ethylene alcohol, 脂肪族醇類、醚類及其衍生物, 油墨所用原料及中間體 |
CAS號:107-21-1
MDL號:MFCD00283324
EINECS號:203-473-3
RTECS號:KW2975000
BRN號:505945
PubChem號:24859450
1.性狀:無色透明微有黏稠性液體。味微甜。易吸潮。無氣味。
2.沸點(oC,101.3kPa):197.3
3.熔點(oC):-13~-11
4.相對密度(g/mL,0/4oC):1.1274
5.相對密度(g/mL,10/4oC):1.1204
6.相對密度(g/mL,20/4oC):1.1135
7.相對蒸汽密度(g/mL,空氣=1):2.14
8.折射率(15oC):1.43312
9.折射率(20oC):1.4318
10.黏度(mPa·s,-7oC):86.9
11.黏度(mPa·s,16oC):25.66
12.黏度(mPa·s,38oC):10.38
13.閃點(oC):111.1
14.燃點(oC):118
15.蒸發(fā)熱(KJ/mol):57.11
16.熔化熱(KJ/kg):187.2
17.生成熱(KJ/mol):-452.6
18.燃燒熱(KJ/mol,20oC,定壓):1186.1
19.燃燒熱(KJ/kg,20oC,定壓):1186.1
20.比熱容(KJ/(kg·K),定壓):2.35
21.電導率(S/m,25oC):1.07×10-6
22.熱導率(W/(m·K),20oC):0.28888
23.爆炸下限(%,V/V):3.2
24.爆炸上限(%,V/V):15.3
25.體膨脹系數(shù)(K-1):0.000566
26.凝固點(oC):-11.5
27.自燃點(oC):412.8
28.蒸氣壓(kPa,50oC):0.09
29.溶解性:能與水、乙醇、丙酮、乙酸、甘油、吡啶等混溶。但對氯仿、乙醚、苯、二硫化碳等難溶,對烴類、氯代烴、油類、橡膠、天然樹脂等則不溶解。能溶解食鹽、氯化鋅、碳酸鉀、氯化鉀、碘化鉀、氫氧化鉀等無機化合物。
30.相對密度(25℃,4℃):1.1100
31.常溫折射率(n25):1.4306
32.臨界溫度(oC):446.85
33.臨界壓力(MPa):8
34.溶度參數(shù)(J·cm-3)0.5:34.478
35.van der Waals面積(cm2·mol-1):5.620×109
36.van der Waals體積(cm3·mol-1):36.540
37.氣相標準燃燒熱(焓)(kJ·mol-1):-1256.96
38.氣相標準聲稱熱(焓)( kJ·mol-1) :-387.56
39.氣相標準熵(J·mol-1·K-1) :303.81
40.氣相標準生成自由能( kJ·mol-1):-296.6
41.氣相標準熱熔(J·mol-1·K-1):82.7
42.液相標準燃燒熱(焓)(kJ·mol-1):-1189.18
43.液相標準聲稱熱(焓)( kJ·mol-1):-455.34
44. 液相標準熵(J·mol-1·K-1) :153.39
45.液相標準生成自由能( kJ·mol-1):-319.74
46.液相標準熱熔(J·mol-1·K-1):149.6
1、毒性分級:中毒
2、刺激數(shù)據(jù):皮膚- 兔子 555 毫克 輕度; 眼睛 -兔子 500 毫克/ 24小時 輕度。
3、本品對低級脊椎動物無嚴重毒性,但對人類則不同。由于本品沸點高,蒸氣壓低,一般不存在吸入中毒現(xiàn)象。對未破損皮膚的滲入量小。對眼可引起刺激。但大量飲用(個別人不足50g)會刺激中樞神經,引起嘔吐、疲倦、昏睡、呼吸困難、震顫、腎臟充血和出血、脂肪肝、尿閉(腎小管結晶阻塞)、支氣管炎、肺炎而致死。對人的致死量為100ml。大鼠經口LD50為5.5~5.8ml/kg。小鼠經口LD50為1.31~13.8ml/kg。嗅覺閾濃度90mg/m3。工作場所最高容許濃度為125mg/m3(美國)。
該物質對水有稍微的危害。
1、 摩爾折射率:14.38
2、 摩爾體積(cm3/mol):56.5
3、 等張比容(90.2K):145.1
4、 表面張力(dyne/cm):43.4
5、 介電常數(shù):
6、 偶極距(10-24cm3):
7、 極化率:5.70
1.疏水參數(shù)計算參考值(XlogP):無
2.氫鍵供體數(shù)量:2
3.氫鍵受體數(shù)量:2
4.可旋轉化學鍵數(shù)量:1
5.互變異構體數(shù)量:無
6.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40.5
7.重原子數(shù)量:4
8.表面電荷:0
9.復雜度:6
10.同位素原子數(shù)量:0
11.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(shù)量:0
12.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(shù)量:0
13.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(shù)量:0
14.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(shù)量:0
15.共價鍵單元數(shù)量:1
1.避免與強氧化劑、強酸接觸。可燃性液體。對金屬無腐蝕,由于吸濕性強應密封貯存。低溫場所應采取保溫措施,以防止黏度上升和凝固。著火時用泡沫滅火劑、二氧化碳、干式化學滅火劑、四氯化碳等滅火。誤服者立即用1∶2000高錳酸鉀溶液洗胃和導瀉。嚴重者送醫(yī)院診治。操作人員應穿戴防護用具,定期進行體檢,特別是尿常規(guī)檢查。
2.化學性質
① 酯化反應與有機酸或無機酸反應生成酯。例如與二元酸反應生成聚酯纖維或聚酯樹脂。與鹽酸反應生成2-氯乙醇。與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酯。
② 醚化反應與硫酸烷基酯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烷基醚。
③ 縮醛的生成在酸性催化劑作用下,與醛反應生成環(huán)縮醛。
④ 脫水反應用硫酸或氧化鋅脫水,生成二烷、乙醛、巴豆醛等。
⑤ 氧化反應硝酸氧化、氣相氧化生成乙二醛、羥基乙酸、草酸等。
⑥ 醇金屬的生成經堿金屬或堿性氫氧化物處理變成醇金屬。
⑦ 和環(huán)氧乙烷反應生成二甘醇、三甘醇以及高分子的聚乙二醇。
3.對低級脊椎動物無嚴重毒性,但對人類則不同。由于乙二醇沸點高,蒸氣壓低,一般不存在吸入中毒現(xiàn)象。對未破損皮膚的滲入量小。對眼可引起刺激。但大量飲用(個別人不足50g)會刺激中樞神經,引起嘔吐、疲倦、昏睡、呼吸困難、震顫、腎臟充血和出血、脂肪肝、尿閉(腎小管結晶阻塞)、支氣管炎、肺炎而致死。大鼠、豚鼠經口LD50分別為8.54g/kg、6.61g/kg,小鼠經口LD5013.79mL/kg。人體LD約1.4mL/kg或100mL。誤服者立即用1:2000高錳酸鉀溶液洗胃和導瀉。嚴重者送醫(yī)院診治。
4.進入體內有致命危險,長時間吸入蒸氣亦有害;對眼有刺激性;可能破壞腎臟或神經系統(tǒng)。使用時應在通風櫥中進行。
5.乙二醇有毒,能引起惡心和嘔吐,較大劑童中毒時引起昏迷和抽搐。
6. 存在于煙氣中。
1.儲存于陰涼、通風的庫房。遠離火種、熱源。應與氧化劑、酸類分開存放,切忌混儲。配備相應品種和數(shù)量的消防器材。儲區(qū)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和合適的收容材料。由于吸濕性強,應密封貯存,長期貯存要用氮氣密封??捎描F、軟鋼、銅或鋁制容器貯存。但長期貯存時宜用涂覆的鋼、鋁或不銹鋼制容器。
2.乙二醇容器上應標明“有毒”字樣,防止誤服及吸入乙二醇蒸氣。操作人員應穿戴防護用具,定期進行體檢,特別是尿常規(guī)檢查。
用鍍鋅鐵桶包裝,每桶100kg或200kg。貯存時應密封,長期貯存要氮封、防潮、防火、防凍。按易燃化學品規(guī)定貯運。
1. 氯乙醇法
以氯乙醇為原料在堿性介質中水解而得,該反應在100℃下進行,先生成環(huán)氧乙烷,而后在1.01 MPa壓力下加壓水解生成乙二醇。
2. 環(huán)氧乙烷水合法
環(huán)氧乙烷水合法有直接水合法和催化水合法,水合過程在常壓下進行也可在加壓下進行。常壓水合法一般采用少量無機酸為催化劑,在50~70℃進行反應。
直接水合法:
催化水合法:
加壓水合法 環(huán)氧乙烷與水的摩爾比要較高,在1∶6以上,以減少生成醚的副反應,該反應的溫度在150℃,壓力147kPa.水合得到乙二醇。
3.目前有氣相催化水合法,以氧化銀為催化劑,氧化鋁為載體,在150~240℃反應,生成乙二醇。
4.乙烯直接水合法 乙烯在催化劑(如氧化銻TeO2,鈀催化劑)存在下在乙酸溶液中氧化生成單乙酸酯或二乙酸酯,進一步水解均得乙二醇。
5.環(huán)氧乙烷與水在硫酸催化劑作用下進行水合反應,反應液經堿中和、蒸發(fā)、精餾即得成品?;蛘攮h(huán)氧乙烷和水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制得乙二醇,同時副產二乙二醇、三乙二醇和多乙二醇。反應液經蒸發(fā)濃縮、脫水、精制得合格產品和副產品。
6.甲醛法 其反應式如下:
7.以工業(yè)品乙二醇為原料,經減壓蒸餾,于1333Pa下,收集中間餾分即可。
8.將乙二醇真空蒸餾,所得主要餾分用無水硫酸鈉進行較長時間干燥,然后用一支好的分餾柱重新真空蒸餾。
1.用于制造樹脂、增塑劑、合成纖維、化妝品和炸藥, 并用作溶劑、配制發(fā)動機的抗凍劑。主要用作聚酯纖維滌綸的原料。也用于制造聚酯樹脂、增塑劑、化妝品、炸藥、防凍液、耐寒潤滑油、表面活性劑等。還用作清漆、染料、油墨、某些無機化合物的溶劑以及氣體脫水劑、肼的萃取劑等。
乙二醇主要用于配制汽車冷卻系統(tǒng)的抗凍劑及生產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(聚酯纖維和聚酯塑料的原料),也可用于生產其分合成樹脂、溶劑、潤滑劑、表面活性劑、軟化劑、增濕劑、炸藥等。乙二醇??纱娓视褪褂茫谥聘锖椭扑幑I(yè)中分別用作水合劑和溶劑。乙二醇的溶解能力很強,但它容易代謝氧化生成有毒的草酸,因而不能廣泛用作溶劑。將乙二醇添加到液壓流體中,可防止油基液壓流體對系統(tǒng)中橡膠的侵蝕;以乙二醇為主要組分的水基液壓流體是一種不能燃燒的液壓流體,運用于飛機、汽車和高溫作業(yè)的模壓機。乙二醇有許多重要的衍生物。低分子量聚乙二醇(一縮乙二醇、二縮乙二醇、三縮乙二醇或分別稱二甘醇、三甘醇、四甘醇)實際上是環(huán)氧乙烷水合制得乙二醇的副產物。二甘醇可用作增濕劑、增塑劑、上漿劑、印刷油墨溶劑、天然氣脫水干燥劑和芳烴萃取溶劑。二甘醇二硝酸酯與乙二醇二硝酸酯相似,也是一種重要的工業(yè)炸藥。高分子量聚乙二醇根據(jù)分子量的不同,從無色透明粘稠液體到蠟狀固體,也是一類有用的衍生物。用作潤滑劑、水分保持劑、溶劑以及橡膠和食品工業(yè)的中間體,亦用于配制化妝品以及紡織、造紙等領域的助劑。乙二醇的酯品種很多,廣泛用作溶劑。長鏈脂肪酸的乙二醇酯具有表面改進性能,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了表面活性劑共用,作為乳化劑、穩(wěn)定劑、分散劑、增濕劑、發(fā)泡劑和懸浮劑等。乙二醇與尿素反應生成環(huán)亞乙基脲,用于紡織工業(yè)。乙二醇二鈉與1,2-二溴乙烷反應,生成二氧六環(huán),這是一種特殊的溶劑。對乙二醇采用不同的氧化劑或反應條件。氧化后可得到乙醇醛、乙二醛、乙醇酸、草酸等。
2.用作分析試劑,可作液相色譜洗脫劑,電化學分析非水介質。也用作溶劑、抗凍劑,并用于有機合成。
3.用于電子工業(yè)??勺髑逑慈ビ蛣?。
4.乙二醇是一種化學實驗室常備的多功能試劑。它可以與醛、酮形成縮醛或縮酮來保護羰基;可以作為Diels-Alder反應或Fischer吲哚合成的溶劑;可以用于由三烷基硼制備三級醇等。
形成縮醛和縮酮 乙二醇是保護羰基最常用的化合物之一??s醛、縮酮基團對堿、格氏試劑、烷基鋰試劑、金屬氫化物、Wittig試劑以及氧化、還原、溴化、酯化等反應條件均穩(wěn)定。形成縮醛或縮酮的難易順序為:醛 > 無環(huán)脂肪酮 >六元環(huán)酮 > 五元環(huán)酮 > α,β-不飽和酮 > α-單取代或二取代酮 >> 芳香酮。酮反應時,需要比醛更強的酸性條件,比如HCl、TsOH (式1)[1~4]。
用作反應溶劑 乙二醇是許多反應的良好溶劑,它的沸點高 (197.6 oC),熔點低 (–13 oC),使得操作溫度范圍大為擴展,可以作為150 oC以上反應的溶劑 (式2)[5,6]。
乙二醇也可作為合成稠環(huán)化合物的溶劑,例如在Ru催化劑催化下,炔烴衍生物與取代的苯胺反應合成吲哚環(huán)[7]。與傳統(tǒng)方法相比,該方法的反應條件更為溫和 (式3)。
雙烯與親雙烯體進行Diels-Alder反應時,乙二醇作為溶劑比苯、MeCN、DMSO、MeOH等更加優(yōu)越,反應速率要高 (式4)[8,9]。
反應成酯 作為帶有醇羥基的化合物,乙二醇能夠與羧酸類化合物反應成酯 (式5)[10]。
反應成醚 乙二醇也能夠與醇、鹵代物等反應成醚 (式6)[11,12]。
危險運輸編碼:UN3082 9/PG 3
危險品標志:易燃 有害
安全標識:S26
危險標識:R22 R36
1. Zade, S. S.; Panda, S.; Singh, H. B.; Sunoj, R. B.; Butcher, R. J. J. Org. Chem., 2005, 70, 3693.
2. Serwinski, P. R.; Esat, B.; Lahti, P. M.; Liao, Y.; Walton, R.; Lan, J. J. Org. Chem., 2004, 69, 5247.
3. Suo, Z.; Drobizhev, M.; Spangler, C. W.; Christensson, N.; Rebane, A. Org. Lett., 2005, 7, 4807.
4. Zhao, L.; Lu, X.; Xu, W. J. Org. Chem., 2005, 70, 4059.
5. Keawin, T.; Rajviroongit, S.; Black, D. S. Tetrahedron, 2005, 61, 853.
6. Ericsson, C.; Engman, L. J. Org. Chem., 2004, 69, 5143.
7. Tokunaga, M.; Ota, M.; Haga, M. A.; Wakatsuki, Y. Tetrahedron Lett., 2001, 42, 3865.
8. Dunams, T.; Hoekstra, W.; Pentaleri, M.; Liotta, D. Tetrahedron Lett., 1988, 29, 3745.
9. Nakai, Y.; Uozumi, Y. Org. Lett., 2005, 7, 291.
10. Maki, T.; Ishihara, K.; Yamamoto, H. Org. Lett., 2005, 7, 5047.
11. Solomon, D.; Kitov, P. I.; Paszkiewicz, E.; Grant, G. A.; Sadowska, J. M.; Bundle, D. R. Org. Lett., 2005, 7, 4369.
12. Guidry, E. N.; Cantrill, S. J.; Stoddart, J. F.; Grubbs, R. H. Org. Lett., 2005, 7, 2129.
13.參考書:現(xiàn)代有機合成試劑;胡躍飛 付華 編著;化學工業(yè)出版社;ISBN 7-5025-8542-7
暫無